2014/10/21
日前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的一篇文章讨论了了心衰中的代谢障碍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有关代谢障碍对心衰患者心肌组织及周围组织器官影响的“十宗罪”。
1、虽然目前认为神经内分泌激活是心衰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激活和代谢障碍也是其附加机制。
2、在心衰中发生代谢紊乱的后果可以被总结为钝化的合成代谢能力和分解代谢优势。
3、在心衰中,分解代谢占优势可能会导致系统性组织消耗,表现为肌肉消耗(肌肉减少症),从而引起身体症状和体力改变。
4、心衰患者的一系列骨代谢标志物会发生异常,而且随着心衰的进展会观察到超越年龄的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情况。
5、恶病质的出现意味着心衰进展了,而且提示预后极其不良(18个月生存率仅50%)。
6、虽然目前并未完全阐明影响代偿性的稳定体重向消瘦状态转变过程的因素,但是可能和糖耐量受损、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生化因素有关。
7、要重视心衰患者出现从代偿性的稳定体重向消瘦状态转变的情况。慢性疾病中恶病质的定义为:在12个月之内体重减轻≥5%,或者明明满足5条中3条以上的症状性和生化标准,但是潜在疾病的证据却很薄弱。
8、可能由于潜在的炎症激活状态,心衰患者会出现功能性缺铁,表现为转移至铁依赖组织的可用循环铁减少。
9、高尿酸血症和心衰预后密切相关。尿酸是西雅图心衰生存得分(Seattle Heart Failure Survival Score)的代谢指标之一。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尿酸在心衰的病理生理基础中扮演何种角色,也不清楚它是否为心衰进展的独立影响因子。
10、虽然目前认为代谢调控是心衰治疗中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治疗目标,但是现在尚无常规用于改善心衰患者代谢障碍的药物治疗方案。文章作者认为“代谢治疗可能 是心衰治疗的新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