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8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深夜里躯体很疲惫,大脑却很活跃;早上该起床了,可就是起不来;半夜刷一下
社交网络,总有人凌晨三四点仍在发言;甚至有人在微信上惊呼“又是一夜无眠”。都市失眠人群在增多,究竟是谁偷走了人们的睡眠?
医学研究发现
失眠的原因有多种。一是生活方式违反睡眠规律,在失眠人群中,7%的人患有“睡眠延迟综合征”,
错过了睡眠的最佳时间。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人体大约23点产生困意想睡觉,熬过12点睡意就过去了,长期熬夜,形成习
惯也就令睡眠延迟。”一些年轻人追求夜生活,一到晚上就兴奋,安排聚会、泡吧、看电影、上网等活动;同时,太晚进食、大
吃大喝也会让肠胃处于工作状态,导致中枢神经兴奋。人们长期把失眠归结于心理原因,认为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是主要的原因,忽略了失眠的身体因素。失
眠者往往是大脑神经某个区域长期兴奋,从而难以入眠。二是情绪波动影
响睡眠。“焦虑症、抑郁症约占神经科门诊量三分之一。一些人因头昏、头疼、心慌、腹胀等躯体症状来就诊,一诊断是焦虑症。”刘新通说。此外,专家认为,外界睡眠环境不好,也会损害睡眠。人体在全黑、安静环境下会较好地分泌褪黑素,这是一
种有效维持睡眠周期的激素。而大城市光污染严重,很多情况下,关上窗帘、不开灯也有光线透进来,这样会抑制褪黑素的产生,无疑会对睡眠产生影响。睡眠是维持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对失眠现象必须重视。而克服睡眠障碍,一是不要强
迫自己,躺在床上睡不着,不要强迫自己入眠,可以起来看看书,有困意再躺下睡觉。二是注意睡眠卫生。卧室要尽量安静、避光、温度适宜。可睡前泡脚,喝杯热牛奶,保持心情平静。“失眠症患者长期服用安定等镇静类药物,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形成药物依赖。可考虑通过
针灸等传统医疗方法抑制大脑兴奋神经,促进快速入眠。三是养成生活习惯。“睡眠前不要喝咖啡、烈酒,不宜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看刺激神经的电影。有些人睡
前爱上网或看微信,无论是内容还是光线的刺激,都会影响睡眠。“失眠症”患者呈现“一高三低一大”的特点,即患病率高,就诊率低、确诊率低、治疗有效率低、健康危害
大。 研究发现,未经治疗的失眠病人,43%思维及判断力混淆,59%记忆力普遍下降,83%容易沮丧和恼怒,42%情绪失控,47%有抑郁现象。专家表示,失
眠病程小于4周的一般不需要治疗,大于4周小于6月的,可能会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必须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