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人到底该不该食用猪油?

2015/07/17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人民的油脂摄入量在不断上升。近二十年来,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地上升,并迅速成为中国人死亡的头号元凶。现在我们听到别人得了冠心病,都像听见他得了感冒一样平常。


「脂肪供能比过高」是心血管疾病一个公认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根据国内已有的调查研究,我国居民油脂摄入超量的情况非常严重,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推荐量的 140% 以上。


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中,给身体提供能量的物质成分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脂肪供给身体所需能量的 25% 左右。如果脂肪的供能比达到 30% 以上,我们就更可能罹患多种慢性病。


而烹饪用油是脂肪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通常会占到脂肪摄入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油吃得多,就会让脂肪摄入量及其供能比水涨船高。变成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然而,油脂总摄入量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滴油不沾。


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些脂肪酸来合成身体内的重要物质,比如前列腺素;除此之外,还可以保护皮肤、构成组织细胞等等。而且,一味地去除膳食脂肪,还会直接让溶于其中的脂溶性维生素集体躺枪。


摄入某些种类的「不饱和脂肪酸」,甚至可以降低我们在未来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人群研究已经证明,减少油脂的摄入量到合理范围、正确调整油脂摄入种类并长期坚持,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对于油脂,我们需要做的是:调节摄入的脂肪酸种类和比例,把油脂摄入的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1
控制脂肪摄入量



对于脂肪的摄入总量,以从事轻体力活动的 18~50 岁男性为例。


他们每天的平均能量需要量为 2 250 千卡,在脂肪供能比不超过 30% 的情况下,每日只能摄入 75 g 以下的脂肪。


除去其他食物本身所含脂肪后,最终能以烹饪油形式摄入的脂肪不多于 30 g。而同等活动量的女性和老人,只能比这吃得更少。



2
烹调方式



30g 听上去很多,实际上只有家用小汤勺 2 勺那么点儿。


我们可以多用蒸、煮、炖、焖、拌等不怎么用油的烹调方式,用急火快炒也可以减少油的用量。如果实在馋了,想吃油炸食物,用煎的方法代替炸,也能够很好地减少油用量。


3
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调整油脂摄入量时,减少的油脂摄入量,会留出一个小的能量豁口;而用什么填补这个小豁口,也是需要注意的。


如果今天减少了 20g 的油脂摄入,却选择喝上两瓶可乐解馋,那其实就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啊。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能量豁口」的大小,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类,可以选择精瘦肉、大豆、蛋、奶这样的脂肪较少的食物补充;碳水化合物类,则可以选择未被精加工的淀粉类食物,如玉米、红薯、芋头等。


4
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反式脂肪酸


合理选择烹饪用油的种类也很重要。


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我们应该不吃反式脂肪酸,适量多吃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我们常吃的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之类的烹饪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比一般动物油高,因此,合理选择烹饪用油的种类也很重要。


对于反式脂肪酸,我们可以在选购食品时查看营养成分表,优先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的种类。现场加工的食品,则尽量避免选择含有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等含反式脂肪酸原料的食品。


本文转自网络,仅作观点与信息分享,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版权归版权方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通过微信联系我们。


健康贴士:速效救心丸是国家机密级处方药物,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缓解心绞痛首选中成药。除了心绞痛发病时有速效急救作用外,更可当做日常用药,长期服用可起到血管扩张、血管新生、稳定斑块、保护缺血心肌等作用。大量临床报道,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每日三次,每次六粒,第一周心电图就有明显改善,至第六周以后,效果更明显。长期服用速效救心丸,急救时大剂量服用也不会影响疗效。


守护心血管APP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