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9
导读
对于人生而言,什么都比不过身体健康来得实在。很多物质的东西都能买来,可健康和生命却买不来。现如今,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注重养生了,可养生知识却又五花八门,误区迭出,唯有正本清源,才能找出正统养生的方法。正本清源的第一件事就是辨别真伪,找出误区。可千万别让不懂养生的医生害了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变得渐渐重要起来,关注养生的人多了,谈论养生、宣扬各种养生方法的人和渠道也多了。现在,各种养生节目、养生专家从中医讲到西医,从古代养生术讲到现代养生法,各种养生观念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在这样的养生潮流和环境下,很多人却没有形成正确的养生观,反而走进了一些养生误区,引发了健康问题。
养生只是多吃水果、多运动
有一个说法是: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苹果的营养价值,那的确是没的说,中医认为苹果能生津止渴、润肺除燥、健脾益胃、养心益气,还有润肠、止泻、解暑和醒酒的功效;西医说苹果里的维生素C 有利于保护心血管,对心脏病患者有好处。
苹果中的胶质和微量元素铬还能保持血糖的稳定,并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苹果还能防癌,防铅中毒,算得上是“全方位的健康水果”。
多吃苹果当然很好,可问题在于,如果你每天吃一个苹果,但经常晚上不睡觉,白天起不来,吃东西没个节制,又是喝酒、又是抽烟,或者整天除了坐车就是坐沙发上,缺乏运动,那就算吃再多苹果,估计也不会远离医生、不得病。所以说健康不仅仅在于吃没吃苹果,而在于有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比如香蕉。香蕉是一种高热量的水果,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脂肪及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吃香蕉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还能保护神经系统。
香蕉里面的镁元素能让肌肉松弛,缓解精神压力,还有助于缓解便秘。这么多好处,是不是就应该多吃,人人都能吃呢?其实不然。从中医角度来讲,香蕉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那些胃寒、有虚寒症状的人不适宜多吃。虚寒症状包括容易拉肚子,容易发晕,肾炎在中医上也属于虚寒,这些人最好少吃,或者不吃香蕉,或者将香蕉蒸熟再吃。
与吃水果一样,经常运动锻炼的人也不见得就健康长寿。有一个企业家,他早年艰苦创业,养成了勤奋、坚毅的品格。40 多岁后事业顺利,不需要天天辛苦地守在厂子里,或者到处奔波,但身体到了要好好调养的阶段。他信奉的养生法就是坚持运动。每天天不亮,他就在住处附近的林子里跑步、做操,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后来有一天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患上了肺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
这个企业家想不明白,自己天天锻炼,身体一直都很好,没什么问题,怎么会突然得了这个病?
这个企业家的问题出在他只知道运动健身,却不知道如何正确运动,如何全面养生。他每天天不亮就跑步,可这个时候,正是一天里空气质量最差的时段。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虽然有树林,但周围的工厂不少,空气里含有大量的废气和污气。人在运动中,肺活量变大,呼吸加快、加深,你想想,天天大量呼吸这些污浊的空气,能不得肺病吗?
还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以后,他认为运动有利健康,就觉得自己应该加强锻炼,这样就能迅速恢复健康了。这个病人原先没有经常运动的习惯,得病后坚持天天跑步,每次都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半年后,他再检查时,发现糖尿病的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人在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体能,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会升高,帮助人体分解血糖,释放能量。可是患有糖尿病的话,剧烈运动时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跟不上身体消耗的需要,这就促使血糖升高,造成脂类代谢异常,反而加重病情了。
那是不是说患上糖尿病的人就不能运动了?也不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适度的运动才能促进身体康复,但不能进行跑步、打球等剧烈运动,而适合散步、慢跑,或者游泳、练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这些例子都说明,不能把养生简单化、片面化,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情况,选择性地进行调养,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达到养生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人的健康7% 取决于气候与地理条件,8% 取决于医疗条件,10% 取决于社会条件,15% 取决于遗传因素,60% 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一个人20 年前的生活方式,决定他20 年后的身体状况”,而生活方式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如果只注重生活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全面调理,综合调养,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危害到自身的健康。
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生活在城市里,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熬夜做事,有的是纯粹为玩乐,有一些非常勤奋,经常熬夜学习、工作。不管熬夜干什么,这都不是好的生活习惯。
有时候跟年轻人谈起这种情况,他们大都不在意,觉得自己晚上熬夜做事效率高,白天只要补补觉就好了,身体照样很棒。年轻人正处在身体机能的上升阶段或高峰期,不容易疲劳,就是劳累过度,只要及时休息也能迅速恢复体力,这种情况让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健康状况很好,就是透支健康也没事。要是跟他们说养生,说规律作息有利于保养身体时,他们会觉得这没必要。在他们的观念里,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是身体已经衰老时才应该注意的。
其实不然,现在大量的事实和研究都表明:越早养生的人,越容易获得健康长寿的身体资本,而那些从不保养,只知道挥霍健康的年轻人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提前进入衰老状态。
前几年,在网上有一个点击量非常高的博客,博客的主人叫于娟,是复旦大学的一名讲师。她求学时非常勤奋,从来没有在凌晨前睡过觉。从本科读到硕士,再读到博士,然后出国留学,总共拿下了两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头衔。工作后,她承担了国际、国家和省市级的多种研究项目,每天忙得团团转。高负荷的学习工作让年轻的于娟觉得充实,也很有收获,可她没有意识到越是繁忙越应该好好保养身体。不断地透支健康使30 岁出头的她患上乳腺癌,而且癌细胞很快就扩散到全身。
患上了癌症以后,于娟才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她后悔以往不注意身体,忽视健康,导致自己在人生、事业正处在上升期的时候突然患病。她在博客里写下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劝告年轻人千万不要像她那样玩命地工作,而要珍惜生命,从生活点滴中学会养生和健康地生活。
像于娟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我们经常能在新闻上看到企业家英年早逝,刚毕业的年轻人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消息。这些消息让人吃惊,让人纳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医疗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了,怎么年纪轻轻的人就会患上各种老年病,还那么容易就去世呢?
要说这跟人们日常保养不到位有关,太多人仗着自己年轻身体好,不知节制,不知道正确的保养,才造成了身体早衰,没有老就得了老年病,不说长寿,就是健健康康活到老都难。
我有个朋友的儿子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做销售。小伙子脑子灵活,酒量也好,领导经常带他到酒桌上谈生意,让他跟客户喝酒。刚开始小伙子还不觉得怎样,后来时间长了,他爸爸担心,就劝他少喝酒、少吃大鱼大肉。小伙子不听,说他天生体质好,怎么喝都不醉,怎么吃都不胖。几年以后,小伙子虽然没胖到身体走形,可体检下来,却出现了“三高”的苗头。到这时,小伙子才明白自己以前太乐观了,赶忙请教养生的方法,还下决心改变以前不加节制的喝酒习惯。
据统计,现在患有肥胖症、冠心病等疾病的人里,有20% 都属于40 岁以下的年轻人,糖尿病的发病年龄也提前到35 岁,像失眠、高血压等10 年前以老年患者为主的“老年病”现在都年轻化了。这些数据表明,现在年轻人“早衰”已经成为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
除了一些老年性疾病低龄化,年轻人容易早衰之外,很多老年时显现的疾病其实在年轻时就种下了病根。近些年,医学科学家们就发现,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容易患上的心脏疾病,可引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却可能在青年时期就出现,甚至在儿童或婴儿期就有了。有人提出,预防冠心病可以从婴儿喂养期开始,青年时期也不能忽视。
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养生不是老年人的事,要想推迟衰老、健康长寿,什么时候开始保养都不晚,而且越早越好。
常用补药就能健康
传统中医讲究养,讲究补,几千年积累下来的食补和药补经验可以说深入人心,一提到补养,几乎人人都能说出几样食物和草药的补益功效。
有了这样的文化传统,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经常吃补药就能保健康,而且讲究吃补品、吃保健品来养生。要说注重养生是好事,可这种不分个体差异的盲目进补,迷信补药的功效恰恰是养生的一大误区,不但不利于健康,可能会成为“夺命毒药”。
有一次,一户人家女儿浑身燥热,整晚失眠,总觉得口干舌燥,要不停地喝水。这听着是热证,仔细地询问了情况,想判断她具体是什么病,结果发现没有更明显的症状,就特意问起了那姑娘最近的饮食。姑娘的母亲刚刚退休在家,专门给女儿做饭。为了让女儿吃得好,吃得健康,她从电视上学会了用中药材煲汤。
一罐鸡汤里,她加进去了人参、黄芪和红枣,熬出的汤的确好,一家人都喜欢喝。听了后恍然大悟,这明显是“汤”惹的祸。人参、黄芪和红枣都属于温补性的药材,吃了以后能大补元气。尤其是人参,《神农本草经》里记载说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还说“久服轻身延年”,是功效很强的补药。
现代医学证实:人参可以延长细胞的寿命,能改善大脑功能,增强免疫及抗病的能力。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吃人参能消除疲劳,促进食欲,起到保健的作用,但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吃人参就是画蛇添足了,不但对身体无益,还可能让精神亢奋,造成失眠。如果体质属于实热,那就更不能吃人参类的补品,要不然会火上浇油,没病的都会吃出病来。
还有一阵,社会上流行补肾,各种补肾的成药和煲汤都很受欢迎,很多人都觉得不管肾虚不虚,补一补都有好处。有天晚上,医院急诊室送来一个中年人,他捂着心口喘着气,满脸痛苦。检查后发现他心律不齐,询问起他这次发病的经过,他说他心脏原本就有些问题,跟朋友一起聚餐,点菜时老板推荐了特色菜“附子羊肉煲”,说这道菜有壮阳补肾的功效,吃了可以强身健体。他们都觉得自己到中年了,适当补补也挺好,于是就点了这道菜。可刚吃完没多久,他就感到胸闷,心口一阵一阵揪着痛。朋友们怕他出事,就赶忙把他送到了医院。
这位病人不知道,就是那道壮阳补肾的“附子羊肉煲”才引发了他的心脏病。中医认为羊肉性热,具有温阳的作用,附子也有温阳的作用,的确能治疗肾虚。可是,附子里含有一种叫乌头碱的成分,具有很强的毒性。乌头碱会使迷走神经兴奋,引发各种心律失常,损害心肌。这位病人心脏原本就不好,吃了这道用附子煲出的羊肉汤,当然就出了问题。
中医常说“是药三分毒”,不管是治病的药,还是补益的药,它们在发挥效用的同时,都或多或少会对身体带来损害。有经验的中医在开治病的药方时,都会留意药效过度的情况,在药方里加入一点起中和作用的药。治病是这样,那么日常吃补药的时候,更不能偏颇,盲信一些药物的补益作用。
一个病人,年龄较大,患有常见的老年病。他来就诊的时候萎靡不振,说自己最近没有食欲,不想吃饭。详细询问了他当时的生活作息,发现他一天到晚都吃药,有治病的药,也有孩子买给他的补药。听了就感叹:“这怎么行呢?人要靠食物来补养,你满肚子的药,还怎么吃得下饭?”补药再好,它也就是个补益不足的东西,绝不能替代日常饮食。所以,认为常吃补药就能身体健康,其实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古人常说:药补不如食补。就是说只要日常吃好,身体健康,那就完全用不着再吃什么补药了。
通过以上事例,大家应该明白:一个人能不能健康长寿,跟个体的成长情况、生活环境等都有关联。只有遵循人体成长规律,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养,才能真正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