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更换药物不利于血糖控制

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

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进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血糖浓度低于70毫克%称为低血糖。可见于饥饿时间过长,持续的剧烈体力活动,严重肝肾疾病,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低血糖时,脑组织首先对低血糖出现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出冷汗以及饥饿感等。如果血糖持续下降到低于45毫克%,就可发生低血糖昏迷。

糖分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一。人们摄入谷物、蔬果等,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运送到全身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如果一时消耗不了,则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肝脏可储糖70~120克,约占肝重的6~10%。细胞所能储存的肝糖是有限的,如果摄入的糖分过多,多余的糖即转变为脂肪。

当食物消化完毕后,储存的肝糖即成为糖的正常来源,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在剧烈运动时,或者长时间没有补充食物情况,肝糖也会消耗完。此时细胞将分解脂肪来供应能量,脂肪的10%为甘油,甘油可以转化为糖。脂肪的其它部分亦可通过氧化产生能量,但其代谢途径和葡萄糖是不一样的。

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细胞必须要糖来维持生存,必要时人体将分泌激素,把人体的某些部分(如肌肉、皮肤甚至脏器)摧毁,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糖,以维持生存。象过去在图片上看到的那些难民个个骨瘦如材,就是这个原因。

人体所有的细胞所需的糖都由血液来输送,所以维持血液中糖的恰当的浓度是很重要的。

针对一些糖尿病患者听信广告宣传和他人推荐自行频繁更换药物的做法,专家提示: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到医院做检查,按医嘱调整药物,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的制定都是大夫根据病人的病情、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禁忌和不良作用等给病人设计的合理科学的方案。只有在病人出现了不良反应,或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血糖控制不稳的情况下,才建议更换药物。”内分泌科专家陈筱云说。

专家说,频繁更换药物会干扰血糖的有效控制,不利于改善、调节胰岛素的抵抗机制,还会加重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听信虚假宣传和推介,严重时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此外,降糖药物选用要根据各病人病情而定,不能简单地相信“最贵的药是最有效的”“这些药都会损伤肝、肾”“某人服用这药有效,我也用这药”“媒体介绍的,不妨试试”等。

同时,要注意避免口服药物的使用错误,如磺脲类药物的重复应用、服药时间错误、口服药物时忽视饮食和运动治疗、口服药物不能坚持下去、复查血糖时不服药等。磺脲类药物要在餐前20到30分钟内服用,双胍类药物要在进餐中或吃饭后紧接着服,糖苷酶抑制剂要在吃第一口饭时嚼服,新促胰岛素分泌剂在餐前服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时,马上停药不利于治疗。

专家提示,糖尿病的治疗是终身治疗,同时也是综合治疗,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与运动、饮食、心理治疗等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