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心衰关键在于有效控制高血压

2013/05/31

心力衰竭即心衰,是全球范围心血管死亡原因中位列前三位的疾病。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病情复杂,预后不良,成为世界范围重要健康问题。其死亡率高,25%的新发患者在1年内死亡,且常反复入院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生命,也造成巨额的医疗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心衰的发病率和医疗耗资还将继续攀升。

心胸专家表示,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91%的患者在出现心衰前已患有高血压。因此,早期控制血压、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关键。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将其分为A、B、C、D四个阶段。A阶段是指有高血压等心衰的高危因素;B阶段是指已经出现心脏的结构性改变,如心脏肥大等;C阶段是指已经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D阶段是指严重的、难治性的心衰。心衰虽然难治疗,但很好预防,即应该从A阶段(高血压)就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到B阶段(心脏肥大),甚至演变成有症状的C阶段(心衰)。所以,控制心衰的关键、有效方法是积极控制高血压。

研究表明,平均收缩压降低2毫米汞柱,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下降约10%;收缩压降低10—12毫米汞柱或舒张压降低5—6毫米汞柱,心衰风险降低52%。陈维主任进一步指出早期干预的重要意义,他表示:“这说明,早期有效控制血压,延缓或阻断疾病进展,是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关键。”

“药物治疗是慢性心衰防治的关键环节”陈维主任在介绍心衰防治策略时指出,“ARB类药物(即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衰各阶段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对于A阶段患者,ARB类药物可以强效降压,控制心衰的高危因素;对于B阶段患者,ARB类药物可显著减轻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心室重构,使高危患者初发心衰风险降低37%;对于C阶段患者,ARB类药物可使死亡和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13.2%。

 

守护心血管APP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