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3
一旦得了高血压,患者首先应该重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那么隐蔽性高血压是怎么一回事?对人体的危害会大吗?我们通过华夏心血管健康网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第一: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
为尿β2微球蛋白和微量白蛋白水平增高,高于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及健康人。故认为,隐蔽性高血压可导致一定程度的肾脏损害,其损害程度与白昼血压水平呈直线相关。临床诊断:兼顾血压和并存危险因素隐蔽性高血压诊断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多数表现为对应激状况或运动有较强的升压反应。要注意偶测血压正常,但合并多重危险因素以及靶器官损害的患者。血压诊断切点证据显示,隐蔽性高血压是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对隐蔽性高血压的诊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诊断隐蔽性高血压的标准通常是诊所偶测<140/90mmHg,而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白天血压≥135/85mmHg。
第二:偶测血压正常伴多重危险因素
在男性偶测血压正常者中,出现血脂紊乱、过度饮酒者其发生率比较高。因此,对于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男性、高龄、血糖、脂代谢紊乱肥胖、吸烟、心血管病家族史等)予以重点关注,进行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偶测血压正常伴靶器官损害血压正常及血压高值者,并存在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应进一步做24h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若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白天血压≥135/85mmHg,即可诊断隐蔽性高血压。防治对策: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并举首先应对患者密切随访,观察其自然转归和对靶器官的影响。凡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均应坚持治疗性生活方式。对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应按原发性高血压处理,在不良生活方式干预同时,联合降压药物治疗。
第三:提高人们防治高血压的意识
定期健康体检,注意规范测量血压,有适应症时应做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医生应重视将动态血压、自测血压与诊室血压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以免漏诊单纯诊室血压测量不能发现的“隐蔽性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应该重视隐蔽性高血压的筛查:在冠心病、脑卒中、肾病和糖尿病患者中注意自测血压。此外,对一过性升高者也应注意检查动态血压和注意监测家庭自测血压。对有不良生活方式者特别是诊所血压已在正常高值时,应注意筛查隐蔽性高血压要注意药源性高血压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呈上升趋势的情况:这部分人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处在隐蔽性高血压阶段。对于高危人群应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隐蔽性高血压,提高控制率首先,针对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常用长效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扩张剂。其次,为提高治疗效果,应采用优化联合用药方法的治疗。在一般情况下,多采用长效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第四:重视多重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
隐蔽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合并多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综合干预对治疗隐蔽性高血压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患者情况,选用抗凝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物、抗动脉硬化和扩血管的硝酸酯类药物等应用。这样不仅提高控制率,而且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